三国演义5回读后感言

10-0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三国演义第5回读后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

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

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

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

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

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第五回感想(要有感想)

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的立为盟主,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到陈留招天下士,立为盟主,讨卓。

荐玄德、关、张。

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出斩华雄,抚慰,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刘备三人的出场,由于出身草莽,被众人耻笑,而关羽的温酒斩华雄,虽然让众人吃惊,但是依然没有受到重视。

讨董集团领袖无魄力、无领导力、无号召力。

三国演义55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讲到周瑜献计孙权,以孙权妹妹孙尚香为计,骗的丧妻的刘备入赘,然后以刘备要挟索要荆州。

孙权以为好计谋,但是,孙权的母亲知道后,暗自相看刘备,觉得是个人才,就训诫孙权,并把孙尚香真的嫁给了刘备。

最后刘备赚得美人归。

可以看出,周瑜的这等腌臜计谋只能是自取其辱,气度不够、谋略不远,即使是骗的刘备,也会被后人耻笑。

所以,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能只算计别人,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摘自百度文库。

谢谢。

三国演义1-5回读后感和简介

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此书中也有不少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是最重要的战役,也是小说的最精彩的战役,战线长,场面大,也最为突现作者艺术功力的笔墨。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每一回读后感

第一回 桃园结义:反映了当时东汉政权的腐败糜烂,宦官士族相斗。

桃园结义这个浅显易懂的就不用说了,从此三人义结同心。

第二回 打督邮:看出了张飞不畏权贵 为人直爽。

反映了刘备仁义 为官清廉。

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僚的欺压。

第三回 说吕布:吕布登场了 也就是说 这个诸侯争锋的时代也要开始了。

能看出董卓的倒行逆施。

吕布的如狼似虎。

第四回 曹操刺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做出的义举。

能看出野心勃大的曹操年轻时候还是有复兴汉室的梦想。

且这一壮举,为他以后的雄心壮志 王业之路做了铺垫。

第五回 关东战役:曹操矫诏会诸侯。

主要是三英战吕布这个情节能看出吕布之勇。

温酒斩华雄能看出关羽之勇。

刘备的出现能反映出当时上流社会对于皇亲国戚的崇敬。

第六回 孙坚背盟:关东联军几乎破裂,由此可以看出诸侯的勾心斗角,都汉室虚有忠义。

而孙坚虽勇 但是见利忘义。

这是罗贯中尊刘的一贯作法。

第七回 标题不知道些什么好:盟军随着孙坚匿玉玺而解散,袁绍骗得冀州又打公孙瓒,孙坚又打刘表。

由此标志着东汉末年诸侯的野心已经随着董卓的独霸朝纲 暴露出来。

第八回 连环计 :看出貂蝉的美貌。

吕布的儿女情长。

还有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第九回 董卓之死:吕布虽然助纣为虐 ,当初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机会来了 好歹也是个浪子回头金不换。

但贾诩又怂恿李傕郭汜进军长安。

可看出汉室复兴,需要文治武功啊。

第十回 不知道怎么写标题便用两个句号带过吧。

:曹操借着父死之名要去徐州。

能看出在当时天下还是姓刘的时候,这个出师有名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当时逐鹿中原这个形势 徐州是战略要地。

第十一回 濮阳之战:吕布终于不再寄人篱下 ,直接攻取中原一大势力曹操的后方,而且成功,由此可见吕布之勇。

还有诸侯竞争的激烈。

至于刘备救孔融嘛。

可以看出上流社会对名望之士的崇敬,毕竟这个孔融使我们都知道的,七岁有让梨之贤。

第十二回 三让徐州:把刘备写的仁义之尽。

吕布和曹操的战役就不说了第十三回 。

:只能说这回我没怎么看懂 。

大概也就是汉室名存实亡。

西凉军阀残暴不堪。

第十四回 吕布袭徐州:陈宫之妙算,吕布带兵有道。

张飞嗜酒。

第十五回 孙策崛起:主要是写孙策,此人之勇不亚于吕布。

能看出他带兵有道,所以能平定江东各郡。

第十六回 辕门射戟:吕布确实是见好就收,忘恩负义。

但是还挺机智的。

没办法,纪灵太傻。

第十七回 袁术起七军:只能说袁术兵多,但不能运筹于帷幄。

吕布兵少 但能够出奇制胜。

第十八回 夏侯惇噬睛:猛烈有余。

还有贾诩的神机妙算,料敌如神。

能打之时却说不能打 不能打之时却说能打。

贾诩这个人不比大家崇敬的郭嘉差。

第十九回 吕布遭害:因果循环。

吕布多行不义,也不至于曹操不容他。

第二十回 许田行猎:曹操有篡汉之心 耽误篡汉之力。

朝野忠于汉室者多数,荀彧就是一个。

还有汉献帝终于表现出不满了。

第二十一回 刘备脱曹:先前的煮酒论英雄可以看出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英杰,必成大业。

一个隐忍 一个雄壮。

而刘备脱曹也就是反映刘备的壮志,和他反复无常的作风。

第二十二回 。

:没什么感悟,刘备占徐州之后抵抗了曹操的进攻 。

袁术的无能。

第二十三回 。

:这一回写祢衡怎么骂曹操的,曹操的太医也要杀他。

能看出罗贯中的贬曹思想多么强烈。

第二十四回 刘备败走:曹操除掉了董承,刘备投靠袁绍。

能看出袁绍这个人真如曹操说的一样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第二十五回 关羽降曹:刘备自个溜了,关羽却被抓住了。

关羽降曹那个经典。

关羽的忠义,曹操的思贤若渴,刘备与云长的情同手足。

还有斩颜良。

要我看斩颜良大多是靠赤兔马的快,虽然我说的比较扯淡。

第二十六回 延津之战:诛文丑。

史实文丑并非关于所斩,而是曹操用计,徐晃斩之。

云长也挂印封金而去。

第二十七回 五关六将:关羽的刀那是真真好厉害。

第二十八回 兄弟重逢:三个人都是讲义气的主啊。

其实从蔡阳来看,还能侧面反映曹操的爱才如命。

第二十九回 孙策之死:孙策好杀人,终于惹来杀身之祸。

而孙权十九岁即为,正是这样孙权才能屈能伸。

正是这样,才能看出江东基业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第三十回 官渡之战:这个相信大家都看过,感悟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十一回。

:袁绍死了,河北的领袖一分为三。

刘备也去刘表那了。

从而,可以看出刘备真的是会审时度势。

他知道袁绍官渡必败,他知道只有怂恿刘表打曹操后方才能灭曹。

第三十二回 。

:袁绍死后 立袁尚为储君。

不立长 不立贤 。

所以众兄弟当然不服 才有河北风云。

第三十三回 郭嘉之死:郭嘉的死 对于曹操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但是郭嘉遗计定辽东,能看出郭嘉也和贾诩一样能看透人心 知人性。

确实是天才。

第三十四回 跃马檀溪:蔡瑁真是个巨奸,的卢虽妨主,但不妨英主。

刘备种种英明。

第三十伍回 单福遇主:单福就是徐庶,从此刘备也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一位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

第三十六回 走马荐孔明:徐庶自比孔明之才,如荧光之比皓月。

开始为这个三国演义的第一人物做了铺垫。

第三十七回 三顾茅庐:刘备就像个上门求亲的秀才,知书达理。

也能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那些崔州平石广源 都是给孔明做铺垫的。

第三十八回 隆中对:相当精彩,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不及袁绍。

孙权也托甘宁打黄祖了。

第三十九回 孔明的处女作:火烧博望,史实是刘备所为。

但是移花接木到孔明身上也未尝不可以。

也可以看出孔明用兵都是很奇怪的出奇制胜,关羽张飞都料不通。

第四十回 火烧新野:曹仁十万大军 刘备只有几千兵马。

刘备虽败,罗先生也为他挽回了面子。

第四十一回 携民渡江 :也可以说单骑救主。

刘备新野败兵,万余民随至当阳。

煞是有面子,所以看出刘备的仁义。

前面延津之战时,其实曹操也是携民一起的。

赵云救主,精彩

无论什么影剧,都精彩。

第四十二回 长板桥:张飞三声喝退百万兵。

其实史实张飞是为有勇有谋的大将之才。

长坂坡用计也不足为怪。

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毕竟是黑脸。

所以才把他构造成退了兵就拆桥。

第四十三回 舌战群儒:孔明非百里之才。

江东精英也非等闲之辈。

鲁肃高风亮节。

第四十四回 智激周瑜:孔明能洞察人性 洞悉人心。

周瑜雄才大略。

孙权为人谨慎。

第四十五回 群英会:如此妙计,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曹操折了两员水军统领,公瑾确实有王佐之才。

而孔明却也看出了此计。

所以显得孔明高于公瑾。

第四十六回 草船借箭:前无古例 后无来者。

知天时地利。

周瑜打黄盖,为事紧密。

第四十七回 。

:阙泽献诈降书,凤雏授连环计。

所以才有火烧赤壁。

第四十八回 曹操赋诗:可以看出曹操的慷慨陈词,雄心壮志。

和他所向披靡之后的兴高采烈过头了。

杀刘馥。

就是惨败之兆。

第四十九回 火烧赤壁:同官渡之战一样 ,不说了。

第五十回 华容道:这里是小说情节,太离谱以致我没有什么想说的。

联军获胜之后,诸葛亮竟然不见好就收,还去打那些残兵败将干嘛,有什么粮草辎重

再说干嘛要三重埋伏。

这不是耗费兵力嘛。

他不趁机收复荆州各郡 反而做出这样的举动,真的并非是一个智者之所为。

第五十一回 。

周瑜中箭,诸葛开始帮助刘备完成大业,从收复荆州开始。

也是他和周瑜一个斗智的过程,把周瑜写成了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第五十二回 。

:还是写刘备收复荆州这次是桂阳。

前面还有孔明智辞鲁肃。

说江夏乃刘琦之地,刘备不忍夺之,等刘琦病逝,再还荆州。

可以看出大势由先前的逐鹿中原的徐州要地,变为四通八达的荆州了。

第五十三回。

:关羽和黄忠。

都是战争 就不多说了。

第五十四回 小妹嫁刘备:民间传闻小妹叫孙尚香,史书不记载女人名字。

这是一场政治婚姻。

里面也充满了勾心斗角。

第五十五 五十六回:我都不说了,因为我比较喜欢周瑜。

实在不想说什么。

第五十七回 卧龙吊丧:得了便宜还卖乖啊孔明真是。

周瑜一死,鲁肃当上大都督,鲁肃主张联刘,所以孔明可以放心的取益州,没有后顾之忧了。

而且庞统也被发掘出来。

刘备如虎添翼。

第五十八回 割须弃袍:马超之勇于吕布不减。

第五十九回 离间韩遂:前有马超与许褚大战二百五十余回合,很精彩。

后有贾诩献计抹书离间马超韩遂。

本来韩遂和马腾就有些仇恨,这一离间就更不得了。

第六十回 益州平定:益州平定之路开始了。

看出刘备的反复无常。

罗贯中写的刘备根本就是矛盾的,说他一心兴复汉室却又夺益州。

第六十一回 截江救阿斗:政治婚姻始终是对政治有优势才采取的婚姻措施。

而曹操和孙权方面也能看出 曹操老了,对年轻人已经有心无力了。

第六十二回 。

:刘备入蜀,势如破竹,很快便到了雒城。

第六十三回 凤雏之死:征益州的军师庞统死了。

刘备最信任的军师之一丧失。

张飞在培关义释严颜。

可以看出张飞的大将之才,有勇有谋。

他比诸葛亮还先到雒城。

第六十四回 。

:马超兵败后投张鲁,也没什么感悟。

第六十五回 葭萌关:马超勇,张鲁帮助刘璋马超攻葭萌关。

但被李恢说降。

刘璋投降,刘备领益州牧。

可以看出刘备还是很得人心的。

第六十六回 单刀赴会:还是说关羽之勇。

第六十七回 逍遥津:曹操取了汉中,张辽的逍遥津。

也都是战事。

第六十八回 。

:神话色彩,没什么好说的。

第六十九回 。

:这回还是反映一些人对曹操的恶视。

第七十回 。

都是些汉中的争夺战,主要任务是张飞张郃黄忠,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

第七十一 七十二回 也是汉中的争夺战曹操退兵。

那天晚上以鸡肋为号。

杨修果断看出来了。

于是便杀了杨修,说他乱军心。

其实杨修这个人也是绝顶聪明但他爱卖弄聪明。

曹操真正要杀他是因为他卷入了储君之争。

第七十三回 刘备称王:汉中拿下,刘备称王。

云长趁着一连串的大捷 拨兵攻襄阳樊城。

而且都打下了。

可以看出军心是作战时很重要的东西。

第七十四回 庞德负棺:樊城战役中,庞德为了取得曹操信任,背了口棺材上阵,说,要么我进这棺材,要么关羽进这棺材。

曹操很感动,救命他救樊城。

庞德之义,不亚关羽啊。

还有放水淹七军就不说了,大将于禁投降,名声垂败。

第七十五回 刮骨疗毒:史实刮骨疗毒的并不是华佗,而是一名军医,因为这个时候华佗早死了。

这里用华佗之神来衬托关羽之神。

还有吕蒙装病 陆逊即位大都督。

陆逊表书赞扬关羽。

关羽笑了,孙权的手下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周瑜是个能人可惜死了,鲁肃是个和事老,吕蒙是个病鬼。

这个陆逊却是一个庸儒。

于是他就放心的打襄樊,以至于后方南郡空虚。

第七十六回 走麦城:一代武圣,落到了四面楚歌的下场。

荆州后方空虚,吕蒙的病就好了,陆逊也不儒生了,直接抄他老窝。

可以看出,兵不厌诈,陆逊这个人在三国志中是一个人占一个章的。

和诸葛亮还有各个君主一样,所以陆逊是三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第七十七回 关羽显圣:迷信色彩,不多点评。

第七十八回 曹操之死:关羽死后不久 曹操也死了。

这里面的华佗是虚构的 华佗早就死了。

曹操是头疼病死的,因为他日理万机啊。

所以有才干的人有抱负的人,要以青春以生命为代价才能有成就。

第七十九回 七步诗:同样曹操的儿子们的争夺储君位也很激烈。

曹丕更是残忍。

七步诗我没事也爱念几句,常常感人肺腑。

曹植的才华是真真真好。

第八十回 两国诞生:曹丕篡汉称帝。

因为政治需要,天下大势已定。

三分天下,谁听汉献帝的。

故而篡汉了。

刘备也跟着称帝。

罗贯中的标题是曹丕称帝就是篡汉,刘备称帝就是续大统。

真是。

第八十一回 张飞遇害:刘备称帝的同一年 张飞伐吴。

这个时候刘备的野心也大起来了,哪还想什么兴复汉室。

而且口味重,直接打孙权的首都。

张飞这个人的性子是这样,尊于大夫而恶于小人。

他对那些做官的有品德的人很尊敬,对那些地位低的人就不怎么喜欢,比如他喜欢鞭打士卒。

喜欢酒后鞭打士卒。

所以他才会死。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前面我不是说孙权能屈能伸嘛

就是这样。

他需要发展需要牢固政治,就投降曹丕。

等时机一到,就与他摊牌。

或许有人说孙权不要脸,但这关系到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政治体系的存亡,你就是这个体系的代表,你不这样做就要遭殃。

所以孙权到最晚才称帝。

第八十三回 刘备征吴:上一回就交代了刘备征吴。

这一回主要是写刘备一路强攻,陆逊避其锋芒连连撤退。

刘备擒拿到了一些将领,是跟关羽张飞的死能扯上关系的。

其实都是虚构,很多将领都并不是落在他手中。

陆逊这个年轻的将领出道了。

孙权势力从此改写。

第八十四回 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也是以少胜多,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以为着形势的发展。

官渡之战决定了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决定了天下三分曹操元气大伤,夷陵之战决定了蜀汉从顶峰遭到挫败,以至于困死于益州。

还有孔明的八阵图,这个也是被神化了的情节。

八阵图有是有,但是并不是什么奇门遁甲之术,是很普遍的阵型。

第八十五回 白帝城托孤:刘备病逝,将刘禅和蜀汉基业托付于诸葛亮,正托付人是孔明,副托付人是李严。

其实刘备和孔明的关系并非鱼水。

谁会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送给一个外人

所以他怎么会说先生可自取之

所以这就是考验孔明。

安居平五路嘛也很精彩。

第八十六回 曹丕伐吴:张温和秦宓的对白很精彩,曹丕之败就可说明陆逊之才。

第八十七回 云南之乱:这些我没有什么好说的,虚构程度太多后面的几回我也就不说什么了第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回:这里全是虚构。

赵云魏延是蜀国主力,应该在北方东面布防 。

怎么可能被带来南征。

而且那些人物塑造的奇形怪样。

这里只能说要收服人心要软硬兼加。

第九十一回 出师表:读了出师表的人都会被孔明的忠义所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也是六出祁山的开始。

第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回:诸葛亮攻打雍州凉州西凉一带。

姜维投降。

主要是战略,也没什么好感悟的。

第九十五回 失街亭:街亭是当时进军的咽喉要道。

有人说马谡是纸上谈兵,并不是的。

下回我会说。

还有空城计,这个我替司马懿出几个主意。

司马懿不是有十万大军嘛,把城池围下来几天行不行。

拿根箭把孔明射下来行不行

派个侦察连进去探探虚实行不行

何必看到孔明太城楼上开派对就退军呢。

所以这里的虚构程度是有够深的。

第九十六回 挥泪斩马谡:马谡虽然是纸上谈兵,但他的才华是诸葛亮肯定的,只是他刚愎自用,纸上谈兵并不能用来形容马谡。

马谡的死呢,也是必然。

丢失街亭并不是死罪,但是有人进言不可让马谡领军,孔明不听。

然而街亭失守。

孔明难逃其咎。

不斩马谡,自己下不了台。

众人心里不服,毕竟别人可是劝过诸葛亮的。

所以马谡之死是必然的。

第九十七 九十八 九十九回:这里一直是孔明进攻,司马懿死守。

所以三国志12里司马懿的技能是固战坚守 。

司马懿喜欢守,为什么

因为蜀国国力小,但是有三川之险。

易守难攻。

而诸葛亮不断进攻耗费国力,司马懿如果守住了,蜀国国力就会一年不如一年。

那个时候,司马懿要灭蜀就很容易了。

孔明呢,他要完成先帝的夙愿,完成自己的抱负。

所以以攻代守,连年北伐,但是他没意识到国力的消弱。

以攻代守是个很高明的战略方针。

如果你静养,你静养什么,你国力增强魏国不会增强嘛

等你强大了你打谁

天下就三块。

所以孔明和司马懿都是有高明之处。

患得患失。

第一百回 羞辱仲达:人们都知道孔明谨慎,其实司马懿也谨慎,老谋深算。

司马懿与孔明都以大局为重。

所以司马懿尽管孔明这样羞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

而且还穿上衣服,这真是怎样大的胸怀啊。

101 102:一个装神弄鬼,一个木牛流马。

这两点我都觉得不是虚构的。

装神弄鬼骗张合很容易,木牛流马也是真的。

这是一种运输工具,但是具体是怎么造的我就不知道了。

103 104:孔明之死。

孔明的死应该是操劳军务引起的饮食不调,所以应该得的是胃病。

而他吩咐手下人办的事就太不现实。

比如魏延,魏延是大大的忠诚。

先帝非常器重他,他的造反事实上是和杨仪的一场内讧。

孔明死了,大权在蒋琬手里,造成了姜维北伐受阻。

杨仪的罢官。

而刘禅呢

其实他根本没有把诸葛亮视之如父。

其他的就不多说。

105 :上面已经说了魏延的造反是场内讧 106 107:主要是讲司马懿如何除去政敌,获得曹氏兵权的。

还有姜维的北伐,他败了。

没错,为什么,不是他不如诸葛亮。

是他没有诸葛亮的地位,他没有大权独揽。

北伐力不从心。

108:没有什么好说的。

109到118:不好意思我有点事,只能大概阐述一下。

其实这里的看点无非就是姜维北伐。

和司马氏造反。

司马昭被封晋王。

手下的邓艾钟会各怀鬼胎,姜维北伐受挫。

119 蜀国投降:魏国差不多不在了,蜀国投降了。

焦周怂恿的。

有人说焦周误国。

其实不是,蜀国该亡。

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国力空虚。

北伐要钱吧,钱是老百姓拿来的吧。

老百姓就命苦了。

当时有一个叫薛琮的到了蜀国,回吴国说 蜀国将亡,因为那得老百姓个个都面黄肌瘦。

蜀国还能撑多久呢。

蜀国如一个盆地,没有荆州,北伐就得往祁山。

大军想出去都难,当时隆中对孔明就说要拿下荆州。

可是荆州在曹操和孙权手里,你抢的到么

所以蜀国该亡。

而姜维呢

唆使钟会独立,想趁机杀了钟会复兴蜀国。

结果事情败露遭害。

姜维他可以投降享受荣华富贵,可以自刎就死。

可是他选择了做有用的,选择了不择手段的取完成自己心里的理想。

这是值得任何一个人都尊敬的。

120:三分归一统。

孙皓残暴 蜀国已亡唇齿之交已丧。

吴国必亡。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三国》这本书的第十五回,也就是“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自虎”一回。

  袁术使书与吕布让攻刘备,许以金帛,刘亩走,吕布索取金帛不得,欲伐术,陈宫劝阻,令叫刘备还屯小沛,再攻袁术,布从之。

玄德回徐州,吕布从陈宫计,让屯小沛,两相和好,孙策以亡父玉玺作质当向袁术借兵往江东开创基业,招兵买马,战刘繇,袭曲阿,得秣陵,江东之民呼策为“孙郎”。

孙策又破吴郡,在会稽,扫平江南。

这一回主要讲小霸王孙策怎么开创江东基业和收拢人才的经过,刘备如何与吕布周旋,在夹缝中生存,各路诸侯的勾心斗角.

三国演义第五回读后感500字

篇一: 滚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

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

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

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

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

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

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

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

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

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

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

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

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

《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

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

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

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

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

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第五回的阅读感想 50字

到现在我才发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是如此讲义气。

在吕布连杀两元大将,伤一大将的情况下,张飞毅然挺身出马救出了孙瓒并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状把马一拍,舞动八十二斤青龙郾月刀来夹攻吕布,战了三十会合仍旧不能战胜吕布,刘备便手拿双股剑出马来攻吕布,最后大败吕布,把吕布赶回了虎牢关。

他们这种无畏相助的精神让我很敬佩。

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对手非常强大,可还是毅然出战并相互配合打败了吕布。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读后感

第五十五回《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为: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孙权差人至柴桑郡报知周瑜玄德招亲弄假成真之事,瑜又用计,欲软禁刘备于吴中,然后以兵击之.玄德被声色所迷,子龙拆诸葛第二个锦囊,对备言操攻荆州,刘备与孙夫人以到江边祭祀为由,辞国太而去.行至柴桑界口,周瑜派徐盛,丁奉堵截,孙权派陈武,潘璋赶来,均被孙夫人骂退.蒋钦,周泰又持吴侯剑至,已去多时.玄备离柴桑到刘郎浦.读后感:玄德为从虎口脱身,依靠孔明的计谋,故意把自己描述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从那个时代的婚姻观念来看,孙夫人当然会为自己的夫君考虑,利用了吴侯妹妹的地位吓退了徐盛周泰等人,而孔明则早已安排好接应的人,使得周瑜的美人计功败垂成,同时也因此而产生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