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观后感言
黄梅戏的观后感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
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
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
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
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
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
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
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
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
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姐》等不胜枚举。
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
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
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
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
黄梅戏读后感100字怎么写
喜欢黄梅戏,是从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开始的。
七仙女柔软的腰肢,袅娜的身段,甜糯的唱腔,头一扭,嘴一撇,眼神一挑,简直是美到了极致,以至于小时候的我一直就想象着仙女的存在,而且都是七仙女那么美的。
很多人认为戏曲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就黄梅戏而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听过黄梅戏的感受是什么
总体上我看过了之后很振奋,感觉到我们的安徽文化建设特别我们安庆市文化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了。
有了非常严谨的、非常负责的、非常有追求的文化氛围。
有几点感想,第一点、是我们过去讲黄梅戏是安庆的名片,通过拍摄黄梅戏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个名片才基本上靓丽起来,以黄梅戏为主线,几乎是卷及了安庆的整个文化背景,山水名胜、特产,甚至安徽的对外开放。
这个纪录片不仅形式出来了,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的。
第二点、我感触很深的是细节,把视觉时代和知美时代的优长都结合起来了。
我们都讲我们是一个独特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的文化时代,但它不仅仅是视觉文化,它还是学术性的。
第三点、感觉到资料非常的详细。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讲的史料,但是文件的角度是现在的,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掌握非常好。
有强烈的历史感、厚重感、立体感。
第四点、史诗性的。
我个人比较爱看纪录片的,我看了黄梅戏纪录片之后,这个史诗性的感觉很强烈,有时间的长度,有空间的广度,有审美的深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三者的结合就带来了史诗化的审美感受。
那么第五点感觉呢,我觉得这个片子对于史和诗的判断是准确的,对于黄梅戏艺术史的判断也是准确的。
例如刚才大家都谈到的梅开三度问题,当然也有梅开三度的说法,这个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应该说马兰演《红楼梦》是进入梅开二度的标志性作品,但是梅开二度的高潮应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
我这个说法呢,仿佛和学术界也仿佛和文化界一致。
第六点、我跟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就觉得画面色彩色调非常美。
刚才我自己也讲了,非常符合构图时代的要求,就是视觉文化这一块的需求。
同时他的文学性、他的知识性、他的艺术性也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审美性是比较高的。
第七、就是结构的审美。
结构是完美的,除了有的少数有问题以外,像第一第二有点缓慢,我觉得整体来看,节奏旋律都是很好的。
各种艺术方式各种艺术范畴也是较好的结合的,体裁选材也是非常恰当的。
我觉得这部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从文化层面分析文化,从风俗习惯来分析文化,从审美文化层面分析再现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这一点也是它的特色之一,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作品。
黄梅戏读后感600字
认真拜读了黄新德老师洋洋万言的十二字诀,感触良多,今天有空,就坐下来说几句。
在“严”字决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黄老师说,“选拔标准要严,人才也有大小高底之分,不可能只要是年轻人便不惜成本重点培养
这就需要认真选拔出可造之材……肯定是要按照艺术标准,尊重艺术规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或者规则。
” 我认为,新人出不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拔的标准错了,现在根本不按照艺术标准,不尊重艺术规律,而且选拔的主持人也错了,应该是艺术委员会,而不是行政机构
选谁不选谁,给谁机会,宣传谁,已经作为一种行政权力被固定在行政领导手中,行政领导也倾向于抓住这个权力,方便自己管理,体现权威,排除异己,结党营私。
当艺术行为被行政化以后,就出现了妥协,交易,寻租等等灰色空间,这其中,艺术质量就成为最可能被牺牲的一方,艺术标准也必然成为最不被重视的一条。
艺术行为行政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类似温水煮青蛙的慢性中毒,它的后果是严重的
随着艺术行为行政化,大家将司空见惯了裙带关系,上层路线,论资排辈和“潜规则”,耳濡目染各种内幕,内讧以及内耗。
长此以往,谁还会记得艺术俩字,谁还会真心搞艺术
黄梅戏艺术危险了
已经有了乱象和症状,已经有了呼声和警告,业界却好像波澜不惊,置若罔闻,为什么呢
由于行政权力天生威力惊人,而且外界信息极不对称,因此艺术行为行政化还具有相当大的隐蔽性。
一方面广大群众们呼唤优秀的黄梅戏新作品,呼唤黄梅戏新星,另一方面省里面的高层也一直关注着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因此,夹在中间的行政领导特别急需所谓的艺术成果来追认自己的行政权力的合法性。
实际上黄梅戏目前缺乏应有的市场容量,人才储备,剧本资源、创作力量等等艺术基础,这些都需要花精力花金钱去培养和解决的,但是行政领导等不及啊,所以不可避免要选择短期行为,掩耳盗铃、菏泽而渔甚至饮鸠止渴。
这就直接造成了眼下黄梅戏获奖不少,大作难找,名家不少,新人难找,艺术节频繁,演出很少,表面繁荣,内部掏空。
行政领导的确可以相当的资源营造出了黄梅戏表面上繁荣的盛况,可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资源本来应当用在培养观众和新人、解决剧本创作等核心问题的,这其实是以牺牲黄梅戏生态环境、透支黄梅戏的未来为代价的,令人心痛啊
我们要警惕艺术行为行政化,要还原艺术行为的原始属性,要真正的尊重艺术标准,遵循艺术规律。
只有这样,才有希望看到黄梅戏的春天
黄梅戏龙女的观后感100字
看完黄梅戏影片《龙女》从影院出来, 大有书生姜文玉在久旱不雨下喜获甘霖的心境。
身在繁华闹市, 无法能学剧中人的手舞足蹈, 只得回到书斋舞文弄墨起来!
求一篇黄梅戏《龙女》的故事 的赏析、观后感。
看完影片从影院出来, 大有书生姜文玉在久旱不雨下喜获甘霖的心境。
身在繁华闹市, 无法能学剧中人的手舞足蹈, 只得回到书斋舞文弄墨起来! 我认为有三新: 一是题材新。
象这类神女与书生的恋受刘笃,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越剧《柳毅传书》、《天仙配》等片定评在前了。
如今倘要摄制,应当有八十年代的新意, 才能合乎观众口味。
没有辜负 爱好观众的期望。
称作龙女的云花公主之所以可爱, 是因为当她亲眼目睹人间苦旱田荒, 人人将成饿玲时, 她毅然执旗行令, 呼风唤雨, 给人间普降甘霖一尺二寸, 当她发现书生姜文玉的诚笃善良时, 主动以身相许, 不怕龙规天谴, 即使剥衅请降也在所不惜。
最后当她在洞房中考验出新郎确是威逼不能压、富贵不能诱、美色不能惑、信誓旦旦非龙女不娶时, 她认为即使夜夜从三更到五更熬受拔衅之痛也心甘情愿。
可以这样认为, 编导者在古代神话所允许的范围内, 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的带有理想色彩的古代妇女形象, 以供今人欣赏、赞美和仿效。
二是演员新。
整个影片的演员, 绝大部份都是新人。
例如男女主角和。
其余如书幢和丫头或黑蛟和龙王等, 似乎也都是舞台历史不长的中、青年。
我特别欣赏演姜文玉的, 不温不火, 既斯文又濡稚, 扮相俊美, 举止风流, 使观众看来,不得不承认只有他才能配得上龙女的挚爱。
而扮演龙女的呢, 早就听说她在当地有小之称。
她虽曾来沪演出过, 我因有事而失之交臂, 这 次总算能在银幕上一饱眼福了。
如果允许我放肆地说一句, 她的唱腔之甜、糯、柔、媚、大有“ 青出于兰而胜于兰” 之处! 兼之她的脸似满月,一在画面上亮相便艳光照人。
我以为, 假如水底真有龙女的话, 恐亦未必有此婀娜娇女! 三是色彩新。
年年有几部戏曲片上映,其中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佳作, 可是影片的彩色不知怎的总觉暗淡而不鲜艳。
这次上影厂拍摄的《龙女》, 色彩均丽, 令人赏心悦目, 特别是从瑰奇的龙宫到龙女飞升水面的镜头, 奇妙美艳颇有芙蓉出水之感, 最后的皇宫和洞房, 更是红绿相映, 七彩缤纷, 实在是给了我一次美的享受。
笔秃文拙, 言不尽意。
------------《龙女》三新 邵慕水
女驸马的观后感600字
我们看了一场很好的电视剧版黄梅戏《女驸马》,《女驸马》观后感。
当心沐浴在戏剧里,我只觉得,一切的烦恼与疲惫,都已暂时离我而去。
我被它吸引了。
戏曲讲述了才女冯素珍和才子李兆廷自幼定亲。
谁料而后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
故李兆廷前去冯家借钱。
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要把素珍许给有权势地位的人。
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
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一百两,帮助他进京赶考。
不料,冯素珍的父母闻讯赶到,后母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
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
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
在偶然之间听说招考皇榜,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
后来才知道那一段唱腔谁料金榜中状元是流传很广的黄梅戏名段,唱起来朗朗上口,让我听着也心情欢快愉悦。
更是表达了冯素珍救兆廷的心切吧,因为中了状元事情就有了进展,所以心情是兴高采烈的。
故事继续到这里,却到了下课的时间,我很喜欢演员韩再芬扮演的冯素珍,女扮男装的分寸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她时而含情脉脉、低吟浅唱,时而如银瓶乍破,慷慨激昂。
她清晰地把少女的闺怨、调皮、痴情等各种情状都一一表现出来。
所有演员的装扮也没有像在之前看过的舞台版的《牡丹亭》那般浓妆艳抹,而是贴近生活的淡妆,很喜欢。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回到宿舍,继续看完了后面的部分。
素珍高中状元后,皇帝爱其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
冯素珍百般推辞,无以为计,十分焦急。
黄梅戏天仙配听后感使人的感受(不必太多)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
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通俗一点就是适合他们的品味。
《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
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统治势力)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又贴近时代的特点(反封建),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
《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来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
《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背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
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昆那样复杂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黄梅戏这种音乐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些曲目,比方说武戏等,就不太适合黄梅戏来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