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声音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 含有“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有哪些
含有“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有:
【第1句】: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第2句】: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著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著银灰色的轻纱。
【第3句】:她脸上洋溢著兴奋的光芒,就像山坡上绽开的山丹丹花一样。
【第4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第5句】: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第6句】: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第7句】: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第8句】:节日的街上人很多,多的像在地面上的蚂蚁。
【第9句】:节日的街上人很多,像数不清的星星。
【第10句】:街上人山人海,就像过江之鲫。
【第1句】:比喻句的含义:
比喻一种常用 修辞手法比喻句的含义 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 本体, 喻体和 比喻词组成,又有 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本体和 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本体和喻体。
【第2句】:作用:
(1)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第2句】: 运用一两种修辞方法写声音的句子
风声如涛,像海涛,也像松涛。可是这里既非海滨,也非山峦,这里只是寻常的大楼住宅。
但风声真的如涛,一阵阵、一波波,呜呜呼呼地不停狂吹猛啸,让人想起异乡的夜雨,想起寒假空旷的校舍,想起空军机场夜哨的卫兵。许许多多并不算颠沛流离,但却枯槁冷涩的往昔在风声中吹过时空,涌涌而来。
而竟突然发现,自己好象很容易心情不好。
——《铝门窗的风声》
歌声突然止了.接着就是一阵哄堂的大笑声。笑声在空气中互相撞击,有的碎了,碎成了一丝一丝的,再也聚不拢来,就让新的起来,追着未碎的那一个,有马上把它也撞碎了。
——《家》
【第3句】: 比喻修辞常令的句子有哪些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